中国人不喜欢说话,特别不习惯于在公众场所说话。“不喜欢说话”的意思事实上是不想说、不敢说以至于不会说。
为何不说?其缘由无非是出于一种卑怯的心理,怕贻人口实,怕招惹是非,怕得罪人,怕负责任,所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等等都在告诫大家少说为妙。
所谓“不说”,不是真的不说,而是不说真的,也就是不说心里话,不说实在话。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说句心里话……”或“说句老实话……”,就是提醒听的人其他话都是言不由衷的谎话、套话、空话,下面要说的这一句才是真话——到底是否?鬼才了解。
中国人总是把我们的真实想法隐藏得非常深,据了解这叫做韬光养晦,被誉之为胸有心机,赞之曰沉稳老练。假如说话没遮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如何说就如何说,如此的人不是被讥为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就是被斥之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常常遭到如此的棒喝:“就你了解?就你会说?你不说,哪个把你当哑巴了?”言下之意,大家都了解,只不过大伙心照不宣罢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心里了解,但要装糊涂。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云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然而,且不说是不是真的心里了解,就这种装聋作哑、明哲保身的存活方案到底能保护什么呢?“不说”就是默许,就是放纵,就是姑息养奸,最后则是害人害己。多少不合理、不合法、不合道义、不合人性的事情在大家故作高深的沉默中滋生蔓延,它已经并将继续毒害着大家的生态环境,从而危及大家每个人。
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力,也是一个人最内在最强烈的冲动,它是怎么样被压制和被剥夺的呢?大家又是怎么样无怨无悔的舍弃了话语权力的呢?
大家了解,孩子子天生爱说话,而且无所顾忌,然而,对孩子们的唠叨,大大家极少有耐心倾听,更谈不上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赏,相反,倒常常是漠视、讥笑甚至训斥。入学将来,孩子的言语表达更是被强行纳入成人的语法系统。他们的各种奇怪念头和不合常规的言行不断地被纠正。大家的文化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禁令的文化:不许大声说话,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做小动作,不许开小差,不许看这种书,不许做那种事……这类禁令是通过话语霸权、温和的暴力、耳提面命的说教等等方法灌输给学生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不动声色之中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力。尽管他们还在说话,但却说着同样的话;他们还在交往,但不是真情实意的交融;他们才十多岁,但已经暮气沉沉,老态龙钟……大家终于完成了对个性的围攻和剿杀!
没个性就没创造性,墨守成规是创造的大敌。大家一方面疾呼“革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一方面又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尽心竭力地摧毁这个动力之源。
给孩子自由,给他们犯了错误误的自由,给他们反抗既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的自由,给他们对所有被视为神圣的东西进行亵渎和冒犯的自由。历史上的任何进步都是基于这种亵渎和冒犯,正是这种被视为邪恶的冒犯行为给那些已经僵死的社会和文化秩序带来生机和活力。
基于如此的认识,笔者觉得,鼓励孩子大胆言说应该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项要紧内容。不只在课堂上,更要在校园生活的其他时间和空间里给学生自由交谈、辩论和演讲的机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只须组织得力、引导得法,肯定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协调人际关系、加大人际交流、缓解学习和存活重压,对提升学生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进步乃至提升民族素质等等都具备重大意义。
面对众人,张开嘴巴,说!说出你的快乐与痛苦,说出你的愤怒和不满,说出你的感觉和考虑,说出你的个性和风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