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的爸爸妈妈中,放任不管的和过于严管的哪一种教育方法更多?十有八九的回答是“放任不管的多”。但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严管,是不少孩子步入歧途的非常重要缘由。
严管与放任都酿恶果
对孩子放任是爸爸妈妈的失职。一些少年犯的爸爸妈妈在夫妻冲突中、在忙于赚钱中、在为了事业的奔波中忽略了孩子,甚至丢弃了孩子,使孩子小小年龄就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关爱。当他们一个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总是很难抵御不好的原因的影响或刺激;当他们在学校里、在社会上遭到歧视、遭到欺负产生不好的心理而得不到爸爸妈妈抚慰的时候,总是会探寻不适合的途径去排遣;当他们缺少家庭所给予的基本的生活保障时,为了生计不能不到社会上去偷、去抢——缺少家庭保护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不好的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已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在少年犯中,生活在如此家庭里的孩子是少数。而有相当多的孩子的爸爸妈妈看重孩子的教育,对他们的管教非常严,甚至达到限制孩子自由的程度,其结果是爸爸妈妈管了孩子的事却管不了孩子的心。很多未成年的孩子正是在爸爸妈妈长期的限制、压抑之下,一步一步走向了极端。“严管”与“放任”产生了同样的恶果。
大家忘不了十几年前震撼全国的“好学生”徐力杀母事件。17岁的徐力是浙江金华第四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在同学和老师眼中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徐力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妈妈对他悉心照料让他过着“吃穿全包,一心念书”的生活,同时对他需要很严格。妈妈需要儿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有一次排在第18名,便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徐力喜欢踢球,妈妈说“将来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妈妈对徐力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徐力说“母亲在生活上非常疼我。”然而,妈妈却不知道孩子的精神需要。徐力打开电视机,妈妈指责他“还看电视,还不需要功点!”徐力感觉没一点我们的空间。
徐力妈妈所做的所有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她的高期望值、不好的教育方法,与由此不断爆发的亲子冲突,却让徐力承受着巨大的心理重压,深感委屈和压抑。妈妈过度严管和限制导致孩子过多的不好的心理积淀,进而致使心理和行为扭曲。
徐力杀母的导火线是他觉得自己不可以达到妈妈提出的需要,对妈妈喋喋不休地唠叨学习、成绩“感觉非常烦”……绝望中,徐力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车花的妈妈后脑砸去,将妈妈活活砸死。
在看守所,监管职员说,徐力进去后没流过一滴眼泪,他的原因是:“我母亲活得太累,我把她打去世了是解脱了”。他想告诉天下的爸爸妈妈:“给孩子留点空间吧!让孩子有点秘密,多跟孩子交流。”
严管比放任更为常见
徐力杀母是个极端的案例,但细细想来,他妈妈在日常对他的所作所为,在许很多多家庭中常见存在。在少年犯管教所,我过去听过不止一个孩子倾诉对爸爸妈妈“严管”的反感,也有不止一个孩子因此而背离家庭,甚至报复爸爸妈妈。
在对少年犯群体的调查中大家获悉,很多爸爸妈妈看重对子女教育,但却一直试图制服孩子,也把握不好对孩子管教的“火候”,所以常常是在孩子身上下了非常大功夫但成效欠佳。譬如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总是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对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1224个样本的剖析表明:绝大部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不好的行为并不是放纵不管,他们以说服教育、打骂等不一样的方法去管教孩子,却没能力改变孩子。最后,孩子还是违背爸爸妈妈的好愿望,走向了反面,遭到法律的制裁。
调查中,大家选择了几种典型的不好的行为或常见存在的状况,询问少年犯:你有通宵上网、夜不归宿、欺负同学、抢其他人钱物、偷拿其他人东西、结交有违法行为的伙伴这6种行为时,爸爸妈妈一般使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上述6种行为发生在孩子违法犯罪之前,从表面上看,爸爸和妈妈“不管不问”即采取放纵的教育方法的平均在1成左右;“打骂”孩子即采取暴力、严厉教育方法的,“抢其他人钱物”、“偷拿其他人东西”等被爸爸妈妈打骂的比率较高,爸爸6成左右,妈妈4成左右,其余平均2成左右;平均近6成的爸爸妈妈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假如打骂和说服教育可以奏效,可能有相当多的孩子的不好的行为可以得以纠正而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然而结果并不是如爸爸妈妈所愿。
严管给成长帮了倒忙
很多爸爸妈妈觉得对孩子严管才是教育,一直试图让孩子听大人的、根据爸爸妈妈的意愿行事,而不可以“由着孩子我们的性子来”。所以双眼整天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指责孩子的不是,而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积极原因,限制了孩子自我进步的空间。
有个孩子回忆说:读初中的时候,我在学校表现不好,老师一找父母,爸爸妈妈就骂我,有时还打我。天天早晨爸爸妈妈离开家的时候,我还没有起床,爸爸妈妈走的时候都要嘱咐一句“别出去瞎玩”。而且,妈妈常常唠叨我,有时在气头上,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什么“不学好”,“早晚得进监狱”,说得多,我也听得烦了,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她说东,我偏说西。没想到,这个孩子就如此真的“不学好”“进了监狱”。事实上这根本不是妈妈的本意。妈妈这种诅咒式的“严管”对孩子是莫大的伤害,在普通家庭中也并不鲜见。久而久之,孩子所受的劣性刺激太多了而得不到良性的勉励,身上的问题便得以强化,加剧了孩子的不好的心理和行为的产生,甚至“破罐破摔”、背离家庭,直到触犯法律。
“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42.3%的孩子表示“恨过我们的爸爸妈妈”,当问及缘由是什么?按比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不理解我”(50.7%),“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46.6%);“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45.6%),“常常打骂我”(34%),“强迫我做不想做的事情”(29.4%),“生活上不管不问我”(28.7%),“爸爸妈妈总闹矛盾影响我”(25.9%),“我有困难不帮我”(13.4%),“过分娇纵我”(5.8%),另有“其他”缘由(9.1%);对照组普通初中生(925人)恨爸爸妈妈的比率为(24.7%),排在前三位是什么原因与未成年犯相同。
从孩子恨爸爸妈妈是什么原因中大家不难看到,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有我们的心理感受,他们渴望理解和尊重。而爸爸妈妈习惯于凌驾于孩子之上,对他们“不理解”、“不关心”、“不让做”……折射出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权利和独立人格的漠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孩子的“爱”及其表目前教育行为上的“严管”,很难使孩子产生情感共鸣,难免成为“恨”的根源。这也是亲子冲突的最重要原因。
在调查中大家获悉,66.3%的孩子过去有过离家出走的历程,在表示“本人与爸爸关系”“非常不好”的少年犯中,过去离家出走的高达90%。孩子离家出走的直接缘由依次是“想出去玩”(53.4%)、“一时冲动”(35.1%)、“自己犯了错误误怕爸爸妈妈责备”(30.9%)“受伙伴教唆”(27.8%)、“家庭生活压抑”(23.2%)、“自己犯了错误误被爸爸妈妈打骂”(26.4%)、“爸爸妈妈无缘无故打骂”(9.5%)。
孩子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而一旦爸爸妈妈过于“严管”,家成了对孩子的“枷”,离家出走便成为孩子摆脱爸爸妈妈的束缚和管教、寻求自主权利和更大的存活空间的要紧方法。一旦孩子脱离家庭闲散在社会上,犹如脱了缰的野马,将落入很危险的境地。
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少年犯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严管”的恶果给更多的爸爸妈妈以警示:每个孩子犯罪的深层缘由,都可以找到成人社会对他们权益的侵害。这类侵害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显性的更有隐性的,有爸爸妈妈是故意所为,更很多的是无主观故意,也有更多的是爸爸妈妈抱着“为了孩子好”的愿望反而害了孩子。
鲁迅先生过去在《大家如何做爸爸》一文中指出:教育孩子,第一要理解。他觉得“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第二要指导,绝不可以用前人的“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需要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第三是解放,交给他们自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提出的理解、指导、解放正是大家为孩子创造宽松而温馨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